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揭示肉雞腸道菌群對嘔吐毒素的代謝轉化規律
嘔吐毒素(vomitoxin),又稱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屬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嘔吐毒素可在人和動物體內蓄積,具有致畸性、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DON污染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高度關注。前期研究發現雞對DON毒素較為耐受,可能是由于DON在其血漿和組織內的吸收程度低,且易于快速
2021生物谷年終盤點上線啦!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養殖魚類脂肪酸營養品質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團隊在食品領域TOP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發表了題為“Response of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urbot to starvation under different dietary lipid levels i
Postharvest Biology forbid Technology:揭示茉莉酸甲酯調控青椒果實采后冷害新機制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加工所/蔬菜所左進華團隊與國際園藝學會采后分會主席、美國康奈爾大學Christopher B. Watkins教授團隊聯合在農林科學TOP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forbid Technology(Q1,IF:5.537)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specific mo
科研團隊以核仁為治療靶點拓展了“老藥”rDNA轉錄抑制劑CX5461的新用途
核仁是細胞核中一個重要的亞細胞結構,其主要功能是轉錄核糖體RNA (Ribosomal RNA, rRNA) 和組裝核糖體大小亞基。但近年的研究發現核仁還參與了多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比如細胞周期調控、細胞衰老、細胞應激反應以及遺傳性疾病等。但核仁是否可以作為藥物作用靶點還存在爭論,目前還沒有以核仁為靶點的治療藥物被批準上市。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鄧文斌教授、
Frontiers in Nutrition:揭示油菜素內酯調控番茄果實采后冷害新機制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加工所左進華研究員團隊聯合蔬菜所與國際園藝學會采后分會主席、美國康奈爾大學Christopher B. Watkins教授團隊在農林科學TOP期刊Frontiers in Nutrition(Q1,IF:6.576)在線發表題為“Revealing the Specific Regulations of Brassinolide on
這種技術,照亮腦神經網絡結構的整片“黑暗森林”
人類大腦的神經回路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巨大的網絡,包含數百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又通過數十萬億計的連接點(神經突觸)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思維、記憶和感情的基礎。如果只了解神經回路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神經細胞的工作機理,而不了解多個神經細胞連接起來形成的整體網絡結構和集體行為方式,是無法理解大腦復雜且高等的功能與活動的,也無法解釋很多腦部疾病的致病機理和發展過程。隨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NA組學團隊開發PolⅢ轉錄的非編碼RNA功能網絡信息庫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NA組學團隊楊建華教授等開發了Pol3Base數據和信息庫,系統鑒定RNA聚合酶III(PolⅢ)轉錄的非編碼RNA(P3RNA),全面解析P3RNA的互作組、表達、進化、表觀轉錄組、疾病變異及調控網絡。Pol3Base 網站整合了由不同轉錄因子調控的數千個 RNA 聚合酶 III 轉錄的 ncRNAs 轉錄組數據。Pol3Base 的
研究成果明顯改善晚期肝癌患者預后生存
近日,全球癌癥治療領域權威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 44.544),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微創介入治療科趙明教授團隊的一項晚期肝癌介入治療領域的III期臨床研究(FOHAIC-1)。該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證實基于介入技術的肝動脈灌注奧沙利鉑+氟尿嘧啶方案(HAIC-FO)治療晚期肝癌的
再降33%,年治療費用低于萬元!替雷利珠單抗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隨著新版醫保目錄的落地執行,百澤安®已有復發及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含鉑化療失敗的尿路上皮癌、不可手術切除的局晚及晚期肺鱗癌一線、不可手術切除的局晚及晚期驅動基因野生型非鱗癌一線、至少經過一種全身治療的肝細胞癌五項適應癥被納入醫保,成為目前上市抗PD-1/L1抗體中擁有最多適應癥納入醫保的產品。
Nature:我國科學家在水稻對稻瘟病真菌廣譜抗性的遺傳和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何祖華(He Zuhua)課題組報告了一個新的免疫-代謝調控網絡,并在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真菌廣譜抗性的遺傳和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相關研究結果于2021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Cancer Res: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有望治療腦膜瘤和聽神經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為治療艾滋病/HIV感染(HIV/AIDS)而開發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可能為被診斷為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的患者帶來希望。這一突破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如果進一步的研究有了定論,ART藥物可能被開給被診斷為腦膜瘤和聽神經瘤(也被稱為前庭神經鞘瘤)的患者。
Cell:染色體水平的油松基因組組裝和甲基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聯合安諾優達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IF:41.582)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Chinese pine genome and methylome unveil key features of conifer evolution”的研究文章,研究者對油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和注釋,繪制了油松基因組的染色體甲基化圖譜
The Scientist:2021年最精彩的遺傳學研究
近日,《The Scientist》雜志精選出2021年最喜愛的遺傳學研究,從生態學到醫學,遺傳和基因組學研究在生命科學的各個方面的重要性不斷擴大。已滅絕的物種今年的許多遺傳學研究都涉及到利用DNA進行回顧的主題。這是因為一個物種的進化史是由它的A、C、T和G這四種堿基譜寫的。此類研究的挑戰在于開發“閱讀歷史故事”所必需的技術和計算能力。這兩方面的最新進展為
腮幫子里面暗藏“玄肌”
近日,發表在《Annals of Anatomy》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人類咬肌的解剖學結構,并首次發現了以前從未被描述的第三個肌肉層。把你的手放在頜骨(腮幫子)處,然后咬緊牙關,感覺到凸起緊繃的肌肉,那就是咬肌。我們說話和吞咽時都會用到它。在人體中,咬?。╩asseter)是主要的咀嚼肌,也是咬合運動的主要執行肌。它與頰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