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親性氟化膠束顆粒應用于線粒體的靶向載藥遞送
線粒體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器,是細胞的動力源和代謝信號中心。線粒體的缺陷或功能障礙與許多人類疾病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如今,線粒體已成為最重要的治療靶點之一,是研究線粒體功能和治療線粒體相關疾病的重要手段。氟由于其獨特的性質,在超過20%的已上市藥物中,被用來增加藥物的治療活性和化學或代謝穩定性。氟還可以提高蛋白質的穩定
能夠治療白血病的“氣體”?中美科學家合作發現抗白血病耐藥的新療法
治療抵抗/耐藥是腫瘤臨床治療面臨的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耐藥機制的發生通常涉及到細胞代謝、增殖和氧化還原狀態等多種與腫瘤生存相關的信號通路,使得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在內的手段大大受限。一些原本敏感的腫瘤在靶向治療一段時間后也可能因為發生新的突變而產生耐藥。因此,人們試圖尋找出不同癌癥靶點的共有的“弱點”并開發一種針對該“弱點”的單一治療方
Nature Plants:闡明干旱信號調控碳轉運和根系生長的分子機制
干旱造成作物生產的損失,危害糧食安全。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脅迫,被迫進化出適應逆境的機制。植物通過關閉氣孔、減緩生長、衰老和休眠等“節流策略”,減少干旱下水分和養分的消耗;植物還利用強大的根系、向水性以及C4和CAM光合途徑等“開源策略”,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和養分,維持干旱下的生長。解析開源策略調控機制,是作物抗逆節
Molecular Cell:發現體外合成環形RNA的免疫原性機制
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研究組關于環形RNA的最新研究進展,論文題目為RNA circles with minimized immunogenicity as potent PKR inhibitors。通過對不同方式體外合成環形RNA的特性比較
高原鼠兔腸道菌群組成和功能對苦馬豆素化合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動物,在過度放牧地區,高原鼠兔種群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模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以棘豆屬(Oxytropis)植物為代表的毒雜草是退化草地優勢物種,該類植物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謝物苦馬豆素(SW,swainsonine),可導致牲畜中毒,但
別熬夜!別熬夜!只有睡覺,才能修復DNA損傷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修復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人的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不佳均會影響健康。在中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9成小學生睡眠時長未達標,也就是說,有超過3億中國人存在睡眠障礙,而且這一數據還在逐年上升中。
Nature Plants:發現增效新策略協同效應,實現基因編輯技術新突破
實現重要農作物精準基因組編輯對加快農作物遺傳改良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引導編輯技術(Prime editing)是一種基于CRISPR/Cas系統的全新精確基因組編輯技術。2020年,包括我院在內的多家實驗室實現了植物引導編輯技術的初步突破,但植物基因組中很多位點編輯效率依舊很低,亟需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編輯效率顯著提升。近日,北京市農林科
豬圓環病毒研究中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獸醫所溫立斌研究員在全球三大高被引之Frontiers出版商旗下的獸醫科學領域Q1期刊《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正式在線發表了 “Genomic rearrangement and recombin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and
Current Biology:研究發現我國家馬體高變異的主效基因突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成功解析了我國家馬體高變異的主效基因突變,并發現該突變最早出現在距今2300年蒙古帝國時期的古馬群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據蔣琳研究員介紹,我國家馬遺傳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山區的矮馬,體高不足100厘米
科學家揭示非小細胞肺癌新的驅動因素與藥物靶點
據致癌驅動因素對病人進行分層的靶向治療顯著改善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結果,但在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肺腺癌中仍有25-40%的病例中未找到致癌驅動因素。近日,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東醫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The CLIP1-LTK fusion is an oncogenic driver in non
抗抑郁藥能長期吃嗎?一篇新研究對此表示擔憂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全球超過3.5億人受該疾病困擾,而且這一群體還在快速增長中。世衛預測,到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的疾病。近日,發表在Lancet 《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抑郁癥發病率正大幅上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抑郁癥終生患病率為6.8%?!吨袊鴩?/p>
新冠肺炎是2020年美國的第三大死亡因素
2019年開始在全世界爆發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其中,由于防疫政策和政府引導下的群眾認知不同,世界范圍內的疫情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此背景下,美國2020年死亡總人數超過335萬人,新冠肺炎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直接導致了超過35萬人死亡,成為2020年美國的第三大死因。2020年,美國記錄的死亡人數比201
Trends in Cell Biology: 肌酸在癌癥中的兩面性
肌酸是一種天然存在于哺乳動物中的含氮有機酸。它可以轉化為磷酸肌酸,為肌肉和神經組織提供能量。
我國科學家發現影響番茄成熟的新機制
番茄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蔬菜之一,經常由于番茄過度成熟而導致較大經濟損失,然而科學家對番茄成熟的分子機制了解尚不明確。近日,我國科學家揭示了新的番茄果實成熟的調控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題為:SlJMJ7 orchestrates tomato fruit ripening via crosstal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電刺激偽跡實時處理新方法
閉環電刺激在運動障礙疾病調控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相對于持續電刺激治療,閉環電刺激可以更小的刺激劑量取得更好的癥狀改善和更輕的副作用,但閉環電刺激的臨床轉化還需攻克諸多挑戰,其中之一是在電刺激位點的同步神經信號采集時如何去除刺激偽跡。近日,我國復旦大學的科研團隊在《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