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bohydrate Polymers:發表水蛭透明質酸酶結構與切割模式研究成果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康振教授團隊在水蛭透明質酸酶結構與切割模式機制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Structure and cleavage pattern of a hyaluronate 3-glycanohydrolase in the glycoside hydrolase 79 family”正式發表于Carbohydrate Polymer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線粒體的PET/熒光雙模態小分子成像探針取得進展
臨床上常用X線、CT、磁共振、超聲和放射性核素顯像作為心血管病的診斷手段。其中,核素顯像可從心肌代謝方面評估心血管癥狀,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導致核素顯像應用受限,臨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臟功能顯像劑的出現。在前期研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發現吲哚乙烯喹啉鹽F16類化合物是一
Ange Chem Int Ed: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于早期腫瘤診斷的智能探針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將小分子PA成像(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探針通過CTSB引發的細胞內自組裝到納米顆粒中,或許就能實現對過表達CTSB的腫瘤進行特異性的光聲成像。
新型GRAB熒光探針用于檢測胞外ATP的時空動態變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類分子細胞內外廣泛存在。胞內的嘌呤類分子主要負責調控細胞能量代謝等過程;而胞外的嘌呤類分子則作為信號分子(被稱為“嘌呤類遞質”),通過作用在其相應受體調節呼吸調控、味覺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動;嘌呤類遞質及其受體還參與調節癲癇、疼痛、炎癥反應、腦外傷和缺血等病理狀態。
研究人員設計“變構+競爭”雙重作用模式的高選擇性RIPK1抑制劑
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是一種受控的細胞壞死方式,受體相互作用激酶1(RIPK1)在死亡受體介導的細胞程序性壞死通路中發揮關鍵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開發靶向RIPK1的高活性、高選擇性抑制劑能夠為炎癥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膿毒血癥等的治療提供新途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周兵、唐煒、許葉春研究團隊,以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冷凍電鏡支持膜技術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孫飛課題組與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微生物學與微生物工程實驗室喬明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upport film formed by 2D cryst
《自然》雜志報道降糖藥恩格列凈的結構機制
葡萄糖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葡萄糖經血液循環被運輸至身體各個器官。在血液流經腎臟時,絕大部分葡萄糖會被濾出,然后再被重吸收回血液。腎臟每天重吸收的葡萄糖達到180g,才保證了最終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1。因此,腎臟是維持血漿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器官。腎臟中負責葡萄糖重吸收的主要蛋白為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SGLT),
Nature Biotechnology:我國科學家發明計算超分辨圖像重建算法拓展熒光顯微鏡分辨率極限
自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超分辨顯微技術以來,超分辨成像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成像的分辨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然而受限于熒光分子單位時間內發出的光子數,超分辨成像技術在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上難于獲得同等提高。近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題為“Sparse deconvolution improves th
2021年11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2021年11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ˋ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破壞人體的T淋
PNAS:揭示γδT細胞識別MHC樣分子MR1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擴大了他們對T細胞如何識別感染或疾病的知識,為一個經常被忽視的T細胞譜系在遇到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以及癌癥時如何被激活提供了關鍵的新見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