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松行走!能量消耗均降15.6%
因為某些事故或者災禍,不得已被截肢的人不在少數。膝上截肢嚴重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雖然市面上有一些腿部假肢能夠輔助行走,但行走效率極低,步行經濟性差、使人勞累,這是限制患者移動性的一個主要問題。為了改善被截肢殘疾人的行走難題,美國猶他大學仿生工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輕型動力外骨骼,該設備使用電機、微處
多模式視觸覺傳感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機器人系統研究部研究員王碩團隊在機器人多模式視觸覺感知領域取得進展。團隊針對高精度多模式觸覺傳感提出基于雙目視覺的視觸覺傳感技術路線——GelStereo系列,推動機器人視觸覺傳感及靈巧操作領域的發展。該研究成果發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機器人多模態感知及靈巧
自然子刊報道研究設計操作感知一體化的軟體神經假肢手
近期,《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朱向陽、谷國迎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趙選賀教授的合作論文“操作感知一體化的軟體神經假肢手”(A soft neuroprosthetic hand providing simultaneous myoelectric co
高靈敏柔性離子凝膠壓感皮膚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朱向陽教授、谷國迎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Carmel Majidi教授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提出了一種高靈敏的柔性離子凝膠壓感皮膚,利用超高電容機理,實現了超寬的壓力檢測范圍、快速響應時間、高電容基線(nF-μF級)和高信噪比,在生理信號監測、多點傳感陣列、殘疾人軟體假肢手觸覺反饋等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防汗“電子皮膚”用于可穿戴監視器監測皮膚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防汗“電子皮膚”,即嵌入傳感器的舒適的粘性貼片,可用于長期持續監測佩戴者生命體征和皮膚癌等疾病的發展。即使出汗,傳感器也不會出現故障或脫落。該技術通過對材料進行超薄層蝕刻,以類似于剪紙狀圖案貫穿貼片制造人造汗管,如同人類皮膚上的毛孔。該設計確保汗水可以通過貼片逸出,防止刺激皮膚和對嵌入式傳感器的損壞,
新加坡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身體作為傳輸媒介為可穿戴設備供電方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Jerald Yoo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人體作為傳輸媒介,在為可穿戴設備包括在醫療環境中使用的設備供電方面取得了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于發表在《自然電子》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現在非常流行,它們最顯著的缺點之一是需要經常充電。電池的小尺寸和低容量意味著需要每天充電,頻繁為多個小型設備充電并不方便。該團
微針陣列可穿戴設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山大學研究組在《Advanced 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 Fully Integrated Closed-Loop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Mocroneedles-Iontophoresis for Diabetes Treatment》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組針對微創跟蹤血糖和智能治
國際最新研發出可吸收心臟起搏器和可穿戴核酸生物傳感器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最新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技術,研發出可吸收、暫時性、無需電池的心臟起搏器。此外,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人員研發出用于檢測病原體的可穿戴核酸生物傳感器。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完全植入、纖薄輕量的心臟起搏器,用于術后控制心率和心臟節律。該裝置通過無線能量傳輸供電,實現
npj Digital Medicine:研究表明,不規律的睡眠與壞情緒和抑郁相關
2021年2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學術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對2100多名職業早期的醫生一年內的睡眠和情緒的直接測量數據進行分析表明,不規律的睡眠與整體睡眠時間不足或經常熬夜一樣,會增加個體長期抑郁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npj Digital Medicine期刊上。
Nature子刊突破!開發與活細胞一起工作的人工突觸
2020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7年,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新設備,它模仿了大腦高效、低能量的神經學習過程。這是一個人造的突觸--神經遞質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間隙--由有機材料制成。2019年,研究人員將9個人工突觸組裝成陣列,表明它們可以同時被編程來模仿大腦的并行操作?,F在,在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