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對樹木生長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氮沉降和降雨量增加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然而這兩個同時存在的全球變化因子如何影響樹木的重要碳匯過程-樹木木質部生長(獨立或相互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后余碧云在研究員黃建國的指導下,在河南雞公山林冠模擬氮沉降和增雨實驗平臺開展實驗,采用微樹芯采樣技術于2014-2015年生長季每周監測林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撰寫極端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綜述文章
地球上廣泛分布著包括地熱泉、深海熱溢口、冰凍圈、高鹽生境、深地以及礦山酸性廢水等各種極端環境(圖1)。盡管理化條件嚴酷,這些生境給來自所有三個生命域的眾多微生物提供多樣化的生態位。這些獨特的微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策略以應對多種極端環境脅迫,定義地球生命的物理和化學極限,并吸引了從基礎理論到生物技術應用方面的大量研究。此外,由于其高度簡單的生物學組成,不依賴于培
東亞-北美植物多樣性時空差異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多樣性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勻,探討這種不均勻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前沿問題。東亞和北美同處于北半球,緯度、面積、地形、氣候和環境相似,兩個地區在地質歷史上均屬于勞亞古陸,擁有相似的植物區系來源,但東亞現生的維管植物種類是北美的1.5倍。因此,東亞和北美是揭示生物多樣性不均勻分布格局與形成機制的理想區域。過去學者主
亞熱帶森林動態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其服務與功能涵蓋了木材生產、碳封存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然而,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為維持其服務與功能的穩定,了解森林群落的動態機制十分必要。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學科組研究人員基于湖南八大公山25公頃森林監測樣地,通過五年的持續監測,探究了森林群落在地上生物量、個體數以及
多樣性-生產力關系及其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的關系是生態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對于理解和預測全球范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這一關系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情景下如何變化及其驅動機制迄今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研究組和研究員韓興國研究組基于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大型植物功能群剔除實驗
高寒草原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進展
碳(C)、氮(N)和磷(P)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元素組成部分,養分化學計量學反映了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和分布,不同生態系統的養分化學計量變化不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曾凡江團隊,依托第二次青藏科考對阿爾金山地區的調查,研究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內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
研究揭示熱帶植物更傾向于產生肉質果實的主導因素
植物功能性狀通常表現出明顯的緯度和海拔等空間趨勢。研究表明環境因子、植物其他功能性狀及系統發育保守性對這一趨勢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釋度,而由于方法的局限性,鮮有研究系統解析主要影響因子的相對貢獻度。例如,研究期望給出每個解釋變量對目標性狀變異的解釋度(R2),當使用系統發育相關模型或混合模型時,由于協變量的存在和因子間不獨立等情況,推算協變量和相關變量的相對貢獻
染色植物資源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合成染料在生產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危害健康等缺點日漸突出,綠色環保、有益健康的植物染色在民族民間有悠久的應用歷史,但是,染色植物資源家底不清,植物染色的色牢度普遍較低,顏色特征缺乏定量研究。而天然植物染料以其可再生性、綠色環保性以及對人體的保健功能等優勢正逐步受到關注。其實,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染料植物資源與傳統植物染色技術,但目前傳統植物染色及相關
Nat Commun:藍藻中抗氧化酶進化時間推測
氧對復雜的生命形式是必需的,因為在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比其他可用的電子受體在每摩爾底物中產生更多的能量。
Nature:新元古代早期微生物礁群中可能有孔蟲體化石
底棲微生物結構(疊層石和其他微生物巖)為顯生宙前生命存在提供了的明顯證據,但這些結構很難理解,因為它們很少保存有關生物體的可識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