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微塑料暴露誘發水生態紊亂研究取得進展
微塑料為直徑1μm至5mm的塑料顆粒,廣泛存在于各種水體(如海水、近岸水域和內陸淡水)、土壤、沉積物、水生生物和食物中,可經由飲用水和/或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表明,微塑料可在養殖水中蓄積,并對水生生物產生毒性效應。此外,微塑料可為水環境中的微生物提供生態位,然而,微塑料對其周圍水體微生態平衡及其功能的影響,尤其對養殖水生態的影響尚不明確?;诖?,中國科學院城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揭示黃花蒿根際微生物互作機制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團隊與國內科研單位合作,聯合開展藥用植物黃花蒿根際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成功從黃花蒿根際分離具有調節植物根系發育功能的鏈霉菌菌株,相關成果已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并被《植物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收錄。該研究通過對有七年黃花蒿種植歷史的
臉上、牙齒上積累的細菌會不會導致痤瘡和牙齦炎?拍張照片看看...
眾所周知,大量微生物(細菌)定植在人體組織上,數量遠多于人體細胞。它們亦敵亦友。有益菌們在維護我們的健康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有害菌則在“想盡辦法”給我們的健康拖后腿。例如,定植在皮膚上的典型細菌痤瘡丙酸桿菌,通?;钴S于皮脂腺。這些細菌的相關代謝活動會引發炎癥風險,導致了皮膚疾病,如毛囊炎和尋常痤瘡。還有口腔這個充滿各種微生物的環境,定植于牙面、牙與牙之間的細
Gut: 雞乳桿菌調節腸道微生物區系,產生抗癌代謝產物,防止結直腸癌的發生
大多數乳酸菌被歸類為乳酸菌(LAB)。LAB通常存在于發酵食品中,如腐爛的植物和奶制品中,它們被廣泛接受為人類的益生菌。
Science:揭示高纖維飲食提高免疫療法對黑色素瘤患者的療效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和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富含纖維的飲食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于一些正在接受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
施肥影響森林土壤微生物殘體研究中獲進展
微生物殘體被認為是土壤有機碳庫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在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和林地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施肥提高人工林生產力,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結構與功能,進而影響土壤有機碳的循環過程。然而,在我國磷限制的紅壤區施肥如何影響森林土壤及其不同粒徑團聚體內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微生物殘體仍然未知。剖析這一科學問題對于了解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機碳循環
Nutrients:科學家揭示自閉癥和腦-腸微生物組之間的神秘關聯
來自南加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分析近200篇覆蓋ASD與大腦-腸道微生物組系統之間關聯的研究報告后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生活在人類腸道系統中數萬億的微生物—腸道菌群或許在調節機體大腦功能、社會行為和自閉癥癥狀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Nature:戒煙后體重增加的罪魁禍首可能在于腸道微生物
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吸煙,被認為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每年造成600多萬人死亡。許多人盡管表達了戒煙的愿望,但并沒有戒煙,因為他們擔心戒煙后體重往往會大幅增加。這種體重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因為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戒煙后并沒有吃得更多。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戒煙”后出
Nature:藥物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比人們想象的要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位于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Peer Bork團隊與一個涉及20多個歐洲機構的歐洲MetaCardis聯盟合作,發現許多常用藥物對我們的腸道微生物有強大的影響。這些藥物包括用于治療心臟代謝紊亂的藥物和抗生素。
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環境驅動的差異機制研究獲進展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壤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該現象的內在機制仍缺乏系統闡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從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篩選了129篇文章中通過氯仿熏蒸提取或培養法測定的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