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 Psych:科學家識別出人類抑郁癥及對抗抑郁療法反應的特殊生物標志物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技術,其或能為診斷抑郁癥提供一種簡單的生化標志物,同時也能揭示個體患者接受藥物療法的治療效果。
Nat Neurosci:科學家在靶向性基因療法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基因運輸系統,其能特異性地針對腦細胞同時還會避開肝臟,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用于治療大腦疾病的基因療法也可能會對肝臟產生毒性免疫反應的副作用,因此科學家們希望找到只針對預定靶點的運輸載體,相關研究結果在小鼠和狨猴模型中均得到了證實,而且這也是將該技術轉化為人類機體研究的重要一步。
Cell Rep: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人類精神分裂癥的潛在新型療法
來自范德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識別出了一種名為mGlu1的蛋白,其或能作為開發精神分裂癥新型療法的潛在靶點。
Nature:科學家發現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可產生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
人腦皮層前體細胞在神經發育過程中,可產生興奮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但能否產生抑制性神經元仍不清楚。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Individual human cortical progenitors can produc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ns”的文
科學家發現個體對自我感知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模糊的神經機制
人體感知的基本原理是,當觀察者與物體的距離增加時,觀察者對物體的感知會以對數的形式進行壓縮(如不能區分開多個物體),使物體難以區分,這個基本原則也適用于自我意識。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個體對自我的感知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模糊的行為學和神經學證據。該研究于近日發表在《PNAS》上,題為:Temporal self-compr
PLoS Biol:與帕金森病相關的LRRK2基因突變導致大腦中的鐵錯誤定位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的Mark Cookson及其同事們發現一種常見的與帕金森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驅動鐵在活化的小膠質細胞中錯誤定位。這一結果可能有助于解釋這種疾病中受影響的大腦區域中有毒鐵的積累,并為開發旨在校正這種鐵轉運缺陷的療法提供基礎。
Neurology:警惕!工作中接觸低濃度甲醛可能會導致認知障礙疾病
近日,來自法國的蒙彼利埃大學的神經病學專家在國際知名期刊Neurology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工作期間長期接觸甲醛中可能與日后的認知障礙有關。研究人員Le
Cell Reports:研究追蹤聽覺通路的神經元活動
我們都知道,感官知覺是非常靈活的,會根據行為和環境發生變化。當從主動感知聲音到被動聽到聲音時,大腦中發生了什么呢?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小鼠大腦中兩種聲音處理的神經元回答了這個問題。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團隊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準確的描述。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
中國首張單片雙藥HIV治療藥物多偉托®醫保處方落地,引領“簡化治療”新趨勢!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攻擊CD4+T淋巴細胞,導致患者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從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Science:我國科學家解碼人腦中間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與北京師范大學吳倩教授聯合倫敦國王學院Oscar Marin教授系統揭示了人腦中間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機制。該研究成果于近日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題為:Mouse and human share conserved transcriptional programs for intern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