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癌癥進展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靶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臨床上取得的成功,腫瘤微環境(TME)在尋找新的癌癥治療方法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外泌體:靶向腫瘤治療的腫瘤調節因子和載體
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種多能基質細胞,具有向多種細胞類型分化的能力。
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circUSP7通過調節miR-934/SHP2軸誘導CD8+ T細胞功能障礙和抗pd1耐藥
CD8+ T細胞在先天抗腫瘤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作用。近年來,CD8+ T細胞功能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得到證實,包括非小細胞肺癌(NSCLC)。然而,CD8+ T細胞功能障礙在人類NSCLC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胎盤滋養細胞來源的外泌體microRNA-1290通過靶向LHX6促進子宮內膜與胚胎之間的相互作用
母體子宮和胚胎之間的信息交流對成功懷孕至關重要。外泌體,細胞外囊泡的亞型,包括許多生物活性因子,調節懷孕早期階段,特別是在胚胎著床期間。然而,來自胎盤滋養細胞的外泌體microRNAs (miRNAs)調節胚胎著床的機制仍不清楚。
Science子刊:活化巨噬細胞-腫瘤嵌合外泌體使得針對實體瘤的人性化抗癌免疫療法有望成為可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活化巨噬細胞-腫瘤嵌合外泌體(activated macrophage–tumor chimeric exosome, aMT-exos),它能共同激活免疫反應和腫瘤微環境以支持癌癥免疫療法。
Mol cancer: 腫瘤相關外泌體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肺癌轉移
外泌體作為細胞間通訊的重要媒介,在腫瘤細胞與微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腫瘤轉移是影響治療效果、縮短生存期的重要因素。肺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惡性腫瘤。研究外泌體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可能為肺癌轉移的早期有效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Nat Commun:重大進展!利用包裝ZFP-DNMT3A融合蛋白的外泌體在體內高效抑制HIV病毒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希望之城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抗HIV蛋白,可以抑制小鼠骨髓、脾臟和大腦中的HIV水平,并阻止這種病毒在這些部位中的復制。
Sci Adv:利用重編程工程化的合成性外泌體或能優化機體傷口的愈合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工程化改造并設計出了一種合成性的外泌體,其能在機體傷口閉合期間調節細胞的信號轉導;這些合成性的結構與天然發生的細胞外囊泡結構相似,后者在機體多個不同過程的細胞間交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細胞源外泌體分離與檢測技術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發表了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陳迪教授課題組和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王志剛教授課題組的合作論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細胞源外泌體分離與檢測技術”(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科研人員制備出用于生產外泌體藥物載體的新工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慧團隊研發出一種納米流控芯片技術,實現了外泌體藥物載體的高通量制備,并實驗驗證了新型外泌體藥物載體的抗腫瘤效果。最新研究成果以A high-throughput nanofluidic device for exosome nanoporation to develop cargo delivery vehicles